大同: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新路

发布时间:2018-12-10 09:21:45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编辑: caotingting
内容简介:大同: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新路

山西大同,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中国煤都。

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废待兴的中国走出了从粗放型发展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升级之路,那么,“煤都”大同则是这一演进轨迹的最佳诠释者。

从“中国煤都”到“能源革命尖兵”

作为大同第一个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和2018年大同能源革命的十大突破工程之一,大同市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500兆瓦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超高效率组件项目已经试生产了三个月。该公司的母公司西安隆基绿能科技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单晶组件制造商。说起落地大同的过程,大同隆基公司相关负责人张亮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和南方比起来,在大同建厂,原料、市场两头并没有足够竞争优势,但大同市发展新能源的决心最终推动了项目落地和迅速投产。”

在大同,移动能源产业园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山西米亚索乐装备集成公司薄膜电池生产线核心设备制造、深圳科陆集团蓄能电池、苏州高迈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重卡等一批清洁能源及相关项目正在加速集聚。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山西建设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下,大同这座“中国煤都”贡献了山西省煤炭产量的1/4、全国煤炭产量的1/16,年外运量超过6500万吨,居全国煤炭城市之首。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煤炭产业的粗放式发展给大同带来了矿难频发、生态破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多重困境。更重要的是,煤炭市场形势波动时,“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总是会让整体经济遭遇重创。

为了摆脱这一困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历届大同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一方面推动煤炭产业提质升级,另一方面着力开发冶金、建材、化工、医药、商贸物流等非煤产业。就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而言,从1978年的25.5:59.8:14.7到2017年的5.6: 36.9:57.6,大同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轨迹清晰可见。但在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期间,大同市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不降反升,一度达到2013年的历史最高点75%。

“‘十三五’以来,大同非煤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煤炭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5年的67.9%大幅下降到了2017年的45.1%,下降幅度全省最大。”大同市经信委经济运行科副科长曹尚飞告诉记者,大同这一阶段的转型工作,方向更加聚焦,其愿景就是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煤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实现黑色“煤都”向绿色“氢都”和“新能源之都”的转变。

2017年以来,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宏文履新后,加速破题能源革命,重中之重就是布局了“一园一城”,即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和“氢都”大同新能源产业城,并将二者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牛鼻子”工程。前者已经开工,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大同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全科盟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协鑫未来能源馆、清华启迪能源科技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大同市“氢都”新能源产业城招商推介会,签约了126个项目,总投资额1012亿元,囊括氢能、太阳能、风能、智慧能源管理、储能、能源装备及材料制造、煤炭高效综合利用、能源创新平台、新能源汽车制造等11类。从“煤都”到新能源之都,大同正加速嬗变。

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国际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

作为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大同文化底蕴之厚重,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在煤炭产业遮蔽和环境污染侵蚀下,大同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很长一段时间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相匹配,仅限于原始资源的旅游消费供给。

2008年,对大同,特别是大同文旅而言,是值得载入史册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时任大同市市长的耿彦波提出“一轴双城”思路——以御河为轴,对大同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对御东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复兴大同历史文化昔日之辉煌。

此后五年间,涉及4万余户居民的庞大拆迁安置工作,投资上千亿元的造城运动,勤奋个性又充满争议的主政官员……大同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在舆论的风口上,大同3.28平方公里的古城逐步恢复,护城河、辽金建筑群、明朝代王府以及里坊格局全面复原,42平方公里的新城呈现出了大都市的气度与风貌。

“云冈石窟是大同旅游之魂。也是在2008年,市政府提出‘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旅游大景区’,我们用3年时间整体搬迁景区内一镇六村,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以古石窟群为核心,新建了云冈石窟研究院办公区、云冈陈列馆、演艺中心等文化旅游服务设施。”说起景区改造带来的直接影响,云冈石窟研究院接待办主任崔晓霞告诉记者:“最直接的就是游客数量的提升。2008年,云冈石窟年接待旅游人数50万到60万人次,2010年直接飙升至120万人次,截至2018年10月底达到了近160万人次。”

在大同市旅发委副主任常增宝眼中,如果城市品质的提升、云冈景区的扩容改造为大同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2016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电视竞演中,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的倾情推介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大同旋风”,此后,大同文旅产业迎来质的飞跃。

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古城三大核心景区整体升级;大同火山群、古长城、北魏皇陵三大新型景点加速开发;方特欢乐世界、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三大休闲体验式景点人气集聚,大同围绕核心景区、新型景区、休闲体验式景区以及周边旅游一体化发展的“3+3+3+1”格局,一批重点文旅项目纷纷启动。

古都灯会、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大同重机国际摩托车滚雷巡游节、大同国际骑游大会、大同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理想先锋音乐节等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化活动、旅游盛典、体育赛事极大提升了大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力促进了大同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体育休闲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在城市综合竞争中,已尝到文旅产业发展甜头的大同正以建设“国际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施景区景点、精品线路、配套设施、旅游服务、营销推广“五环联动”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从“煤都黑”到“大同蓝”

两年前,同煤集团晋华宫矿员工刘伟退休后又回到矿里,干起了保安。矿区里种满了各种树种、灌木和花草,绿化覆盖率高达86%,这里还有声名在外的国家矿山公园,野兔活蹦乱跳、野鸡满地撒欢,老刘觉得每天的巡逻不是工作,是锻炼身体,是享受生活。

“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1980年参加工作就来到了矿上,那时的矿区污水、垃圾到处都是,矿上的喜鹊全身都是黑的,家里窗户外面必须加一层塑料布,就这样,刮风时也是满屋煤尘。”刘伟说,“要是现在还是那个状况,我坚决不回矿上啦。”

其实,不仅仅是矿区,那时的整个大同可以说是“一座覆盖在煤尘中的城市”。2001年,大同市二级以上天数仅为49天;2003年到2005年连续三年,全国十大污染严重城市中大同“榜上有名”。“来到大同府,一天四两土,早上不刮晚上补”“云冈大佛遮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的段子都是彼时大同的真实写照。

正是由于曾经的煤炭污染之重,从2013年开始崭露头角的“大同蓝”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一年,大同市全年空气质量排名山西全省第一,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233天,达标率为63.9%。此后连续五年,大同空气质量在山西省排名稳居第一,“大同蓝”开始在全国叫响。

从“煤都黑”到“大同蓝”,不可逾越的时间节点仍然是2008年。当时城建风暴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生态名邑。燃煤污染是“煤都黑“的源头。锁定这一源头,大同近年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构成、深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釜底抽薪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控煤、治气、管车、抑尘、减排、治企、预警、取缔“土小“八大管控措施的持续推动也成为实现“大同蓝“的有力措施。

据大同市环保局总工张海介绍,大同市风力发电装机和光伏发电装机已分别占到山西省的23%和53%。去年,大同又完成“煤改气”“煤改电”和集中供热59305户,超额完成了山西省下达的5万户任务。

减污与增绿并举。历经多年的投资与建设,截至2017年底,大同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三项指标分别达到41.79%、37.67%、15.36平方米/人,分别比2007年底增加了10.29个百分点、10.81个百分点、10.16平方米/人。大同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卫星还告诉记者,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初期的15.1%上升到目前的23.5%,绿色已成为美丽大同的底色。

如今,“大同蓝”已成为大同市的金字招牌,人们提到大同也不单是想到煤,旅游城市正成为大同的新名片。大同市委、市政府把实现“大同蓝”作为推动转型发展、文化复苏、古城复兴的首要任务,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成果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着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曾明确表示,对山西这样的内陆资源型欠发达省份而言,山西转型发展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体制和政策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同转型新路初露峥嵘,“中国煤都”的下一个四十年值得共同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钢谷网029-836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