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社融增速企稳回升 资金脱虚向实势头明显
人民银行于17日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在9月末守住了10.6%,较7、8月继续企稳回升。从结构上来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上升、票据融资环比减少。分析人士看来,这些都是信贷结构改善、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上升的信号。
“不断优化信贷政策体系,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务院这一部署的成效于今年前三季度的金融数据中得以显现。
人民银行于17日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在9月末守住了10.6%,较7、8月继续企稳回升。从结构上来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上升、票据融资环比减少。分析人士看来,这些都是信贷结构改善、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上升的信号。
社融增速持续企稳
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尽管这一增速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低,但较8月末的10.1%,仍有所回升。9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1万亿元,比上月多276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97亿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财经记者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最近3个月以来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币贷款、债券融资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这种改善是政策、监管等方面有针对性推动和呵护的结果。
自国内开始去杠杆以来,表外融资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增速的下滑。今年6月末,社融存量增速一度达到9.8%的历史低点。而随着宏观杠杆率的企稳,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强调维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监管部门也通过多种渠道鼓励货币向信贷的传导,7月、8月、9月连续3个月社会融资规模逐渐回升,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0.3%、10.1%和10.6%。
从结构上来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主要呈现出“两多一少”的特点:“两多”主要是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一少”主要是表外融资有所减少。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34万亿元,贷款对实体经济持续加强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资产支持证券明显增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增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1万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红在10月17日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今年8月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对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有明显的接替效应。为真实反映这种接替效应,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将地方政府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有利于完善社融统计口径,更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不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减少。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媒体会中表示,目前政策的定位是相对防御式的微调。“最近的降准及其他类型的流动性注入,都是为了让社融增速能够企稳。”他说。
三季度,人民银行定向降准,并搭配使用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投放流动性。9月末,银行超储率为1.5%,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货币派生能力有所增强。央行在推进流动性合理充裕,一改4、5月份债券市场发债困难的局面。
实际上,不仅是央行,其他监管部门在继续保持严格监管的同时,对于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地方承兑汇票等方面的政策做出了合理适度的调整,市场上有了积极的变化。
“正是因为有了政策的转变,才有了目前社融改善的情况。”连平称。
资金脱虚向实
9月信贷数据还呈现出另一个向好的势头:企业中长期贷款开始放量,与之对应的票据融资规模开始收缩。“原来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正开始逐步流入——这一现象在9月有了继续向好的趋势。”连平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14万亿元,同比多增1.98万亿元。其中,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34万亿元。
张文红称,前三季度,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不断优化信贷政策体系,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下半年以来企业贷款增长逐步加快。
从贷款结构来看,9月末,企业及其他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85.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比二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7和1.1个百分点。从中长期贷款投向看,9月末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
连平认为,这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的信号,表明前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正在发挥作用,未来实体经济运行有望保持平稳。
不过,中信固收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环比小幅回升,有季节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新增人民币贷款在1、3、6、9月份上行明显。在监管引导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背景下,企业贷款整体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贷款增加显著,中长期贷款增长仍有限,这反映了企业融资主要为了应对短期的流动性需求,长期的融资需求仍较弱。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持续数月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也有所改善。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呈现出增量扩面、利率下降、结构优化等特点。9月末,全国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末高8.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9595亿元,增量相当于上年全年水平的1.6倍。
资金成本方面,9月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25%,比上半年低0.17个百分点。张文红称,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进一步释放合理的融资需求
“总体在预期之中,但依旧不容过于乐观。”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仍不够理想。
9月末M2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4%,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
“这是表明企业活期账户上的资金十分有限,经济活力不够,这种状况需要有更大程度的改善。希望未来政策可以继续保持这样的方向和态势,使之进一步改善。”连平称。
连平对记者表示,中国的融资结构已不是银行信贷一统天下的格局,除信贷以外,非信贷的融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非信贷融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虽然成本相对较高,却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融资难,还不是融资贵。”连平说。
但是受去杠杆的影响,这部分表外融资的规模在持续减少。连平认为,对实体经济发展合理需求的释放是很有必要的,对合理的、良性的金融需求要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改善银行惜贷的情况,并提高非信贷融资,可以使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并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中。
邢自强表示,会更多地运用降准来注入流动性,而不是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因为降准对于银行来说更加中长期、有确定的资金,且更加便宜。他称,如果要保证明年的货币增长目标跟今年相近,那么明年可能还要继续降低300到40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但这些仍然是中性微调,不会推动货币增速上升,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反弹。
张文红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钢谷网029-836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