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头版:国资受让上市公司股权不应过度解读
证券时报头版刊文称,“国资系”在A股买买买,成为近段时间市场热点。与之前不同,这次“国资系”表现抢眼,更有部分国资直指上市公司控制权。
国资积极受让上市公司股权,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2015年以来,通过股票质押融资成为A股上市公司股东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今年以来股市持续下跌,连续打爆多家民营上市公司股东质押融资的平仓线。加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未得到有效化解,多面夹击之下,出让部分股权以缓解资金压力成为多数民营上市公司股东的更优选项。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有资本在资金获得渠道和成本方面更具优势,它们的加入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主体信用,缓释资金压力。同时国资亦是产业资本的代表,看重的是产业发展方向和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它们进入能够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振市场信心。长期来看,地方国资的运作趋于活跃,民营企业牵手国资增强实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国资系”挑选的收购标的也是以质地为首,从财务指标来看,多家标的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多年连续增长。而少有的业绩下降企业,净利润也具有相当规模。而从产业方向上来看,其选择也符合国家产业规划。
只是在当前多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形下,“国资系”A股买买买难免给人以“抄底”的印象。如金一文化1元转让控股权的案例引发市场情绪的反弹。但1元股权交易背后,海淀国资给出承诺,将根据金一文化的业务、资产和市场情况,适时提供不低于30亿元的流动性支持。而彼时金一文化流通市值约为41亿元。
同样的案例还包括科陆电子大股东转让股份。科陆电子因大股东饶陆华补仓能力有限,饶陆华本人与5家有入股意向的机构协商,最终与深圳市国资委下属企业达成一致,转让科陆电子10.78%股份,转让价款10.34亿元,这笔款项被用于偿还股票质押贷款。这一举措不仅缓释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多家银行还恢复了对科陆电子的授信。
没有行政指导,没有监管介入,用市场化手段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的做法值得提倡。股权转让在资本市场时常发生,今年以来参与股权交易的主体也并非“国资系”独大。因此,交易本身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否保证了各方股东权益,是否及时披露信息才是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钢谷网029-8362393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