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基建投资机会多!财长行长们摩拳擦掌忙推介
4月25日,万众瞩目之中,第二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拉开帷幕。论坛首日两大亮点:首次举办的企业家大会吸引了8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0名代表,诸多项目签约;12个分论坛涵盖“一带一路”方方面面,推动和宣传了一批成果。现场记者走访与会嘉宾与企业,听取他们的“一带一路”故事,经贸园区和资金融通两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历程。
我有项目!我有资金!我有专业服务能力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资金融通分论坛现场,各方都在积极推介自己的资源,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资金融通热情颇高。参与方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财长、行长、特使们,还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和国际多边组织的负责人们。
“一带一路”孕育着巨大的机会,推进六年时间以来,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起的背景下,其提供了新的国际合作的机会,也激发碰撞出更多可能。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参与方对于资金融通有更多共识,比如实现债务的可持续发展、更多使用本币等。
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国家数量、机构间的合作平台在不断增加,一些具体务实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4月2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为参与各方提供一个经由国际经验沉淀而来、可供自愿采用的债务管理分析工具,来更好地管理债务风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和资金对接现场
4月25日,毛里求斯央行行长安拉度·古古莱表示,非洲国家非常愿意支持“一带一路”,非洲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打造经济奇迹。非洲2063议程,对未来50年的结构性改革做出部署,致力于促进贸易顺畅、金融开放等,“一带一路”能进一步扩大中非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
“中国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工作,俄罗斯在北极附近也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俄罗斯现在在积极发展北方的交通走廊,我们也需要投资支持”,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财长安东·西卢阿诺夫表示。
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们,则在积极推介其金融服务能力,包括瑞士、英国、中国香港等。
比如,英国财政部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合作特使范智廉表示,“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开发合作项目,需要动员公共和私人部门参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法律框架和标准体系,这些需要专业人员和服务。
范智廉还指出,这些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机构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建设。
金融机构也表达出强烈的参与意愿。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现在是大型基础建设的好时机,资金成本很低,有时候市场成本比政府成本还低。通过有效的产品设计,既可以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解决资金流向的问题。如果有好的产品,这是非常好的时机。”田国立还表示,“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的机会,也不仅是沿线国家的机会,是全球的机会,要抓住机会,需要有好的产品。
渣打银行负责人也在论坛上指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公共资金外,应该积极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因为私人部门在尽职调查、项目组合的最优化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在“一带一路”推进的6年时间,已经有参与方从中取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巴基斯坦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过去几年里,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巴基斯坦现在已经有了电力的富余,中巴经济走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撬动私人资本参与
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缺口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这让私人资本摩拳擦掌。
“外面有几万亿美元在寻找机会,但资本也缺乏胆量,资本希望项目是安全的、值得投资的,需要投资资金的国家能否开发出工具,来保证投资资金的安全性?政府部门能否打造更好的公共环境?”4月25日,IFF(国际金融协会)的代表现场发问。
现实确实存在一定资金错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很多项目需要资金,但资金可支持的项目并不多。那些标准明确、社会责任感高的国家和地区,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各政府应该致力于打造好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中国在积极贡献力量,除了牵头成立亚投行,也在加强与现有多边机构的合作,推进沿线欠发达国家的能力建设,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比如培训官员、给予资金支持等。
多边开发机构们也在积极拓展合适的基建项目。比如,成立只有短短几年的亚投行,通过搭建高标准治理体系,与董事会保持密切联系,提高投资决策效率等,截至目前,共批准了39个基建项目,总投资接近80亿美元,覆盖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
沿线参与的国家和地区,还在想办法调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论坛上表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渠道多元资金,他们正在考虑对贷款进行证券化的倡议。
“除了出于公共品建设的角度,也有商业方面的考虑。基于监管要求,银行有必要对贷款进行处理,来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绿地投资期间风险较高,但是基建项目运营阶段,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对贷款进行证券化是很好的倡议,尤其对于绿色、可持续项目进行投资”,陈茂波指出。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财长安东·西卢阿诺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建议加强金融合作,这样能减少跨境资本的风险,增加项目的安全性。至于下一步,“我们应该打通各国之间的财务标准,沿线各国财务核算应该有统一的标准”。
债务风险是个问题吗?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是中国取得经济成功的经验之一。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财政承受能力、金融成熟度、法律体系等差异很大,项目带来的债务风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债务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必须要保证,通过举债来发展好基础设施,以限制其他公共风险”,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表示。
卡马特还具体指出,可以用很多方法来解决债务风险的问题,比如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利用新科技来改善基础设施质量,利用好保险业、现有国际体系等。
卡马特为此点赞中国,他认为中国为其他国家做出表率,一方面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不陷入债务泥潭中。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如果债务增加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率降低等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标的改进,是有利于长期债务可持续的。投融资决策既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资本金约束,合理设计融资结构,有效管控风险;也要充分考虑一国总体的债务承受能力,加强投融资的统筹协调,确保债务可持续。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则表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顺应市场要求,以商业性资金为主,这能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能避免政府投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中国财政部发布的 《“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充分借鉴IMF和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致力于为参与国提供分析工具。
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实现“一带一路”发展目标,必须把有效获取发展融资同保持债务可持续性统一起来。中方鼓励中方金融机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机构自愿使用这一工具,提高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和债务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包容性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市场操作建议,“钢谷网”对使用该内容取代客户自身决策与判断导致的后果不负有责任。本文来源于钢谷网,版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