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去产能的“自助”路径
在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许多国家将本国钢铁业的不景气归咎于中国去年的上亿吨出口,今年以来,中国钢铁产品更是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了一轮猛烈的“围剿”。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昨日发布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报告(2016版)》(以下简称《报告》)表示,中国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反而还采取措施控制钢铁产品出口。
究其原因,中国钢铁产品在世界钢贸中频频遇阻定然是无法绕过的一环,但同时,中国本身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以及正在有序实施的钢铁去产能计划,也使得钢铁行业在面临困境时更专注于自身。
贸易摩擦频繁
分析师王国清表示,今年前4个月,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钢材产品共发起了15起贸易救济调查,远超去年同期的8起。
王国清认为,钢铁出口环境的不断恶化也迫使中国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回国内市场,此外,中国的钢铁出口总量本就不大,因此不必过分关注出口端。数据也显示,在全球钢铁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去年出口钢材1.12亿吨,尽管同比增长19.9%,但与去年8.04亿吨的粗钢产量相比规模确实不大。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地从自身出发,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月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为“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业去产能提出了“五年减产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的具体要求。
随着各地方纷纷出台本地的相关规划,钢铁去产能也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2%,钢材价格普涨。此外,4月国内钢铁行业PMI指数为57.3%,时隔两年重回荣枯线之上。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也表示,中国多次强调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体现了中国是负责任钢铁大国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我们在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从内部化解钢铁产能;另一方面,中国对世界钢铁市场的输出也是有节制的,因为如果国际市场压力过大,中国的钢铁出口也必受牵连。”白明说。
出口并非惟一渠道
实际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郑立新在上月底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要限制钢铁的出口。他说,中国不但不鼓励钢铁产品出口,而且还是目前全世界钢铁生产大国中,惟一对普通钢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的国家。
郑立新介绍称,中国目前的钢铁生产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尽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报告》也显示,中国去年粗钢的表观消费量为7.0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3.2%,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消费市场。
据悉,中国仍然是钢铁消费大国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而钢材正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建筑材料。一季度的房地产及基建投资数据也印证了中国仍然保有大量的钢铁需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均明显回升,同比增速分别增长6.2%和19.6%。
正因为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以及我国对部分钢铁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中国同样还成为了钢铁产品的重要进口国。《报告》也显示,中国去年进口钢材1278万吨,尽管同比下降了11.4%,但仍然为全球钢铁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
警惕新一轮过剩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我国钢铁出口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钢材品种为主,且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东南亚地区。总体而言,我国钢铁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并不算强。
也因为如此,中国的钢铁制品才在世界钢贸市场中屡屡处于被动地位。在白明看来,生产并出口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是钢铁想要继续“走出去”的必要前提,中国应尽快摆脱目前以量取胜的现状。
事实上,为了鼓励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出口,相关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早已实施多年。5月18日,财政部才刚刚发文强调将继续实行钢铁出口退税政策。
《报告》也称,近年来,建筑、造船、汽车等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整体水平有所提升,高强钢筋及钢结构用钢比例提高。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成功。比如,用于大型水电、火电、核电装备制造的取向硅钢板、磁轭磁极钢板、电站蜗壳用钢板等产品性能达到领先水平。
不过王国清也提醒称,生产高附加值的特钢产品确实应成为钢企接下来主要发力的方向,但特钢由于性能要求高且需求量小,因此企业也要格外注意市场容量。“比如特钢中的不锈钢产品就由于过量投资,导致目前也已出现了一些过剩现象。”王国清说。
责任编辑:任洪亮 029-8362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