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牵一发而动全球
导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的背景下,作为当今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如何调转庞大的制造业身躯实现奔跑跨越,成了最具挑战性的产业命题;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制造业的突围、转型与升级,时间很紧迫,不容我们有任何拖延和闪失;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向是将制造与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都还有太多环节需要细化,还有不少相关政策需要微调。
今年的全国两会就要揭幕了。根据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而基于制造业在供给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牵一发而动全球。
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其基础条件就是要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其中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协调。而社会总需求是根据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增长等情况自发提升的。而社会总供给就必须要紧紧围绕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去布局和提供,这样经济才能平稳增长,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不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刺激经济走出衰退泥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采取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结构性改革均进展不大。特别是欧洲经济,复苏的基础因此非常脆弱。而新兴经济体有90%的经济都在减速,而且还要应对发达经济体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比如保持利率、汇率稳定,控制财政赤字,同时,还要解决结构性改革问题,包括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等。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题。
上周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力推结构性改革议题,并在2月26日举行G20结构性改革高级别研讨会。与会的G20各国财长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结构性挑战,在借鉴部分成员国各自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为推动G20成员国深化结构性改革凝聚共识。我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出席会议并在演讲中针对G20成员国加强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四项建议,即加强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积极鼓励创新、加大技术进步的支持以及提高财政可持续性。他同时建议,G20可考虑通过结构性指标构建量化分析框架,这有助于可以客观衡量改革在经济层面带来的整体效应,也方便直观解决结构性改革不足,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为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宣布从昨天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就已超过美国,并且制造业占我国GDP的比重高达40%以上,直接为1.3亿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是支撑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但是,当下我国制造业面临重重困境,其中最突出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1月PMI制造业指数创40个月新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6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这一数据创下了自2012年8月以来40个月新低,比上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正因为这一指标的不景气,席卷制造业的低迷导致对经济整体的不安,金融市场这面镜子似乎强烈反射出“中国制造业风险”。二是产能过剩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的一大硬伤。其中钢铁行业、汽车行业、家电行业以及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行业都暴露出产能过剩的疾患,可以说,当前,产能过剩已经直接导致了制造企业“去库存”压力的加速聚积。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高库存的情况下,企业仍然要把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应收账款大增,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资金流,企业经营压力在不断加大,这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
所以,现在市场各方对全国两会就加快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有哪些更富建设性前瞻性的提案充满了期待。这里,布谷资讯结合诸多媒体的报道汇总有一下几种观点。
第一,传统制造业应当下大气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以“薄利多销”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路径正逐渐光环淡褪,曾经的优势变成了劣势,无品牌、雷同性强、附加值低等“后遗症”使传统制造业的步履越来越维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的背景下,如何调转庞大的制造业身躯实现奔跑跨越,成了最具挑战性的产业命题。而且,还要看到,对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或会进一步拖累GDP增速,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坚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由此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需有适宜的应对之策。
第二,尽最大努力,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制造业的突围、转型与升级。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核心就是要打造中国制造4.0,希望用10年时间,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全面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文件已出,“十三五”时期各地就该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办事,时间很紧迫,不容我们有任何拖延和闪失。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诸如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为中国“新经济”提供“新动能”,为各类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开辟“新蓝海”。所有这些,还有太多环节需要细化,还有不少相关政策需要微调。
第三,推动制造业企业向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推崇制造服务业新理念,将制造与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向。而推崇制造服务业,就是要采取轻资产模式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一边是研发,一边是销售的品牌营销,研发应整合国际先进资源,销售同样也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如此才能够集中精力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此外,还需积极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引导制造企业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任洪亮 029-8362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