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规划跨省城镇圈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深水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在从多方面推进。
近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上海规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上海与浙江、江苏临近的三个地区正在开展城镇圈的规划编制工作。
据了解,此次纳入规划的三个城镇圈分别为“上海崇明东平-江苏海永-江苏启隆”城镇圈;“上海嘉定安亭-上海青浦白鹤-江苏花桥”城镇圈,以及“上海金山枫泾-上海松江新浜-浙江嘉善-浙江平湖”城镇圈。
受访专家表示,长三角城镇圈规划实际是城市圈在小制度空间上的一个“试验区”,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涉及更高层面上的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市场机制。
此外,记者获悉,近期《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正式对外公布。
据了解,该《行动计划》将具体从七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涉及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保互济、产业创新协同、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等。
三大城镇圈规划编制
据了解,目前三个城镇圈规划中,“上海崇明东平-江苏海永-江苏启隆”城镇圈规划已经形成最终成果,并致函南通市政府、崇明区政府商请联合批准。而另外两个城镇圈规划也正在开展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且已经形成初步成果。
在受访专家看来,此次江浙沪三地间跨省城镇圈规划,一方面既是“上海2035”发展规划的要求内容;另一方面三个城镇圈的规划落地,也承载着更高层次的资源要素跨省协同与流动的“试验区”角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当前上海市规土局正从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邻沪地区三个层面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协同工作。
其中,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层面,上海规土局正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等各层级规划编制的要求,配合上海市发改委编制了《上海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
在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层面,上海市规土局正在协调都市圈范围内上海与近沪周边城市在目标、空间、产业、生态等领域的多方领域的发展。记者从上海市规土局获悉,其2018年将重点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编制工作,将会同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嘉兴、宁波等城市,从交通、生态、基础设施与区域合作等多方面制定行动策略。
而此次涉及江浙沪三地的三个城镇圈规划,则属于在微观层面上落实邻沪地区的规划协同工作,以系统地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此次公布的三个跨省城镇圈规划皆地处沪苏浙三地的交界区域,彼此临近,市场交往早已十分紧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崇明东平-江苏海永-江苏启隆”城镇圈规划,三镇在地理空间上都处在崇明岛上,仅因行政区划成为江苏与上海的交界之地,但实际民间交往早已频繁。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中早已将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纳入都市圈范围,但城市圈层面的一体化发展现阶段仍然停留在诸如交通等基础设置建设方面,在社会保障、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方面还存在短板。
“城镇圈的规划探索,实际就是城市圈在更小制度空间上的一个试验区。”陈建军表示。
最新“路线图”即将出台
上海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区域协同规划研究编制,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和跨省城市圈规划编制,完善区域规划协同机制。
记者发现,近期以城镇圈规划为代表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实质性举措密集出台。5月21日,江苏苏州市与上海嘉定区就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签订战略框架协议;5月23日,上海青浦区与浙江嘉兴市签署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左学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上海2035”规划的要求,长三角区域要实现真正一体化,除了要在微观层面进行城镇圈的规划探索外,还迫切需要从更高层面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层面的规划进行推动。
为此,近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新的“路线图”将面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了解到,目前三省一市正在共同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于6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计划》将围绕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保互济、产业创新协同、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等七个主要领域提出具体行动计划。
其中,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包括国省干道和一般公路在内,《计划》已梳理出第一批共14个计划年内开工的项目。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将在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形成若干专项行动,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首位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区。而在规划对接方面,《计划》还将重点研究制定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长三角机场群的优化布局规划。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原则提得比较多,但实实在在落地的规划还相对比较少。”左学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我国还缺少区域一级的管理机构,急需一个顶层设计来规划区域一体化发展所要达到的程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钢谷网029-8362393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