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杠杆”难去 “好杠杆”难寻——去杠杆下的金融生态录
一边是大量信贷资源沉淀在高负债企业,钱拿不回来;一边是大把资金“攥在手里”找不到好项目,钱投不出去。记者近日在北京、浙江、辽宁等多地采访发现,去杠杆之下,金融机构普遍面临“坏杠杆难去,好杠杆难寻”的困境和尴尬。
焦虑——信贷投放进退两难
采访某股份制银行信贷员小张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先是用“连哄带吓”的语气向一位企业负责人催收逾期贷款,然后又以干净利索的口吻拒绝了一家企业的贷款申请。
“降不了的杠杆成了坏账,新的杠杆又不敢随便加,业务很难做。”他告诉记者,每到新一期逾期数据下发时就非常紧张,又不敢轻易开展新项目,现在自己的收入还不到前几年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信贷员纠结的背后,是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两难”。
“银行人进入了一个‘焦虑时刻’。”平安银行行长邵平直言,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正腹背受敌。
而从去产能去杠杆的角度看,国有大行比股份行任务更艰巨,因为后者积压了更多国有企业债务。
某国有大行辽宁省分行信贷与投放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尽管知道一些企业负债率较高,但仍让其“借新还旧”来维持。“现在项目储备跟不上,医疗、科技企业等新兴产业,一户也就贷几千万,对业绩贡献小,而且都是轻资产,没什么抵押,风险还高。”
困境——利润增长压力重重
进退两难之中,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利润增长压力重重。
不断增加的坏账损失正在消耗银行利润。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2.8%。
机构普遍预测,在二季度规模增速和息差同步下行以及资产质量压力尚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整个上半年银行净利润增速还将下降。
重重压力下,金融市场在去产能、去杠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近期债券市场接连出现违约事件,放大了信用风险,市场投资者抛售债券,变得越来越谨慎,债券发行难度越来越大。”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李硕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出于有无政府信用托底的风险考虑,银行特别是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银行大多去掉了民营企业贷款,将资金集中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
“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机构将资源分配给安全度相对较高的领域,看似不合理,却符合金融逻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但不同类型企业杠杆率分化加重,显然不利于实体经济增长,还会加大金融风险。
突围:“苦日子”倒逼银行改革
“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为银行敲响了警钟。
一位股份行人士苦笑着说,现在的苦日子,是在还历史的欠账。
事实上,产能过剩和企业杠杆率高企,与过去几年银行高歌猛进、急速扩张信贷规模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摒弃短视的激进,回归到长远的理性,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邵平说。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已经在调整业务结构,平稳退出“坏杠杆”、合理增加“好杠杆”。
某银行北京分行人士告诉记者,上半年各家银行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均予以倾斜,房贷利率优惠幅度也非常大。
给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同时,银行改变传统以信贷为主的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投行类、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更丰富的产品和更综合的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核心还是围绕优质企业,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服务企业的水平。”兴业银行沈阳分行行长蔡斌介绍说,该分行上半年完成了几单民营企业并购业务,为企业提供了评估、交易服务以及并购贷款,尽管业务难度加大了,但客户认同度比原来更高,利润提升了。
“既然不可能‘躺着赚钱’,那就站起来,看谁跑得快,跑得稳。”蔡斌说。
责任编辑:任洪亮 029-8362393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