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产能过剩需要新制度应对
若从行业自身发展看,有关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之说,业内人士及专家早在1993年,直至到1996年中国年钢产量首次逾1亿吨之时起,即已明确提出过,即:今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重点将是调整及优化结构,走品种质量效益型道路,在满足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基础上避免再单纯扩大产量规模;若从国民经济全局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走出短缺经济之后,国家即已明确提出要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即: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尽管如此,随着此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市场依然“自发”吸引着资本金不间断地断“涌向”钢铁及其相关领域……
其实,有关“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吨钢?”的话题,早在十多年以前乃至今天仍未完全终止过,只是近年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并未再次引起舆论更 为集中的关注视线罢了。
只是当前,在本一轮金融危机所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连带”效应下,“产能过剩”矛盾又一次凸现而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对中国现阶段下钢铁“产能过剩”的根本性依据究竟是什么?用什么标准来科学衡量和判断钢铁“产能过剩”?中国的钢铁产能是否绝对过剩……等等命题,仍存不同观点。
回顾这些年来针对我国钢铁产能的“调控”,我们已经尝试采取了多种方式: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行业组织的自律、产业政策及相关法规、甚至在上世纪九十 年代还曾一度采取“没有合同不生产;不给钱不发货”、将“限产指标”下达至各省市主管部门并曾经也列入过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专项”考核内容……等 等,等等,但收效皆不显着。
因此,在历经反反复复的周期性轮回之后,如今我们再次切身体会并充分认识到要抑制产能过剩--必需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和必要的宏 观综合调控;政府、社会、地方、行业、企业共同营造一种真正依靠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宏观大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这一问题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陷入困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削减产能是整个行业不 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削减产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向何处去,就是冗员如何安置。现在,一提到裁员,企业似乎“负面”得不得了,这种意识必须要改一改。
需要挑明的是,大量产能过剩的行业,无论怎样调整、怎样转型都绕不过去一个坎:大量过剩产能如何砍掉,大量原来生产岗位的冗员如何裁掉。如果一切原封不动,靠国家支持勉强维持,则会导致低效率持久化,会使产能过剩日甚一日,库存永无消化之日,最终伤害的是国民经济基础,也会使勉强在岗的员工成为更大的受害 者。这是个艰难时刻,也是个痛苦时刻。政府应该在免除或缓解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上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