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谷网旗下资讯平台,专业、有料

创新驱动发展,必将引领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困境

发布时间:2015-12-15 12:23:07来源:中国钢结构协会编辑: renhongliang
内容简介: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拉动中国钢铁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动力正在衰减,导致钢铁行业陷入困境,行业亏损面约50%,负债率约70%。

 

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拉动中国钢铁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动力正在衰减,导致钢铁行业陷入困境,行业亏损面约50%,负债率约70%。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减产、停产和倒闭潮风生水起。要以可控方式退出钢铁的过剩产能,使之退出能够平稳和有序。本文探讨了过剩产能退出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建立“退出通道”,解决资产清算、债务偿还和员工安置三个问题;另一方面打造“前进通道”,创造新的持续产业或新的生产线,以容纳大批下岗员工。本文指出产能过剩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是产品同质化,并分析了导致产品同质化的企业自身的十个因素。本文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引领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困境,走向钢铁强国。

 

1、中国钢铁行业卷入了停产、减产的漩涡之中

 

目前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仍然存在下行的压力,潜伏了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沉重,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经济风险。这其中,尤其是实体经济面临重大的挑战,在东南沿海包括珠三角在内,一批工厂企业“熄火”、“停产、”“倒闭”成了实体经济近来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关键词。在倒闭潮的风生水起中,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光伏业是其中的一例。钢铁业近来也卷入了这一漩涡,20153月份以来,新疆八一钢铁厂所属的南疆钢铁厂,酒钢的榆钢,陕西汉中钢铁集团,唐山松汀钢铁、杭州钢铁的半山钢铁厂等全部停产;部分停产的有四川攀钢的350万吨的炼钢产能;部分钢厂纷纷减产,20151月—9月减产幅度10%~30%的钢厂有21家,减产幅度超过30%钢厂有9家,特大型钢企集团中宝钢、沙钢、首钢、鞍钢、本钢、山钢、武钢也不同程度减产,其幅度为1.8%~7.5%;此外,一批中小型钢企纷纷倒闭。从产能上统计,20151~10月关停、减产的粗钢产能约1500万吨。

 

钢铁业的困境已经浮出水面,普遍认为是产能过剩惹的祸。于是,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或者说,过剩产能如何退出,是注视的焦点。当然,首先要找到钢铁行业陷入困境的动因。

 

2、拉动中国钢铁业的“三驾马车”其动力正在衰减

 

透视“十二五”期间经济运行的新常态,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发生全局性变革。”著名经济学家李佐军提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十大变局”,第十个变局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让位于‘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动力。”很显然,新旧动力的转换已经在渐变和发生。

 

中国钢铁行业实际上已经感受到中国经济全局性的变化,尤其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其动力正在衰减。“第一驾马车”——投资负增长:以20151~9月为例,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3377.40亿元,

 

同比下降15.54%,降幅比1~8月加大1.69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投资3107.76亿元,同比下降13.6%降幅比1~8月加大0.3个百分点。黑色矿山投资1064.58亿元,同比下降20.8%,降幅比1~8月加大3.1个百分点。“第二驾马车”——粗钢表观消费量大幅下降:20151~9月同比下降5.28%,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8.65%。粗钢产量也呈负增长:20151~9月全国粗钢产量6.1亿吨,同比下降2.14%意味着我国粗钢产量达到峰值平台。“第三驾马车”——钢材出口,20151-9月虽然是大幅增长到8311万吨,同比增长27.2%,预计全年出口钢材可达1亿吨。但是到了201510月,钢材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下降1.4个百分点,到39.3%,为近9个月以来最低点。受国外需求减弱和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增加的双重影响,近两个月(10月、11月)钢厂出口接单难度大,预计后期钢材出口量将有所回落。值得注意的是钢材出口价格下跌,如8月出口钢材均价为500美元/吨,环比下降46美元/吨;1-8月钢材出口累计均价为598美元/吨,同比下降191美元/吨。因此出口收益同口径减少了137亿美元,并没有给钢企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出口价格与国内价格相差越来越小,一些钢企对出口钢材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了。

 

从全国来看,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动力也在衰减,2015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4474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比1-9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比1~9月回落0.6个百分点;2015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9月回落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出口10.24万亿元,同比下降1.8%。因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呈减缓趋势,下游用钢行业也呈弱势增长,必然减少对钢材的需求。由此看来,拉动钢铁行业“三驾马车”动力衰减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位的影响,钢铁行业从而陷入困境。产能过剩只是这个困境的表象。

 

从数值上来看,表现在钢铁主营业务亏损加剧,,全行业利润为负增长,20151~9月利润总额为-281.22亿元,主营业务亏损552.71亿元;亏损企业49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总户数的48.5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50.42亿元,同比增长352.85%;亏损企业钢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5.35%。即使盈利企业其盈利能力也在下降,前10名盈利企业同比下降18.73%,例如宝钢2015年前三季度亏损9.2亿元,沙钢股份前三季度亏损7280.8万元。而亏损企业的前十名,其亏损额超过去年同期的10倍。简单归纳为两句话:一些钢材价格亏损达到200/~300/吨;行业亏损面约50%负债率约70%[3]其中负债额3.2万亿元(银行贷款1.3万亿元,其他融资渠道1.9万亿元),全行业利息为2099.2亿元。[4]一些钢企不堪重负,终于减产或停产,产能过剩问题的风险暴露出来了。

 

3、以可控方式退出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

 

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约70%的行业还有电解铝、水泥、玻璃、耐材、有色金属、造船、光伏、煤炭等,过剩产能的退出成为国内经济界工业界的共性问题,当然包括钢铁业在内,都在思考和提出建议。

 

3.1钢铁行业大规模减产,去产能的顾虑是什么?

 

业内高层人士曾提议:“‘控产量’仍是解决当前钢铁现实困难的关键。”对此,《中国冶金报》2015115日在“点评”中指出:“大规模减产的可能性不大。”这个预测是基于当前钢企仍存在种种“后顾之忧”。从行业内部看:有的企业顾虑一旦停产,将被终止借贷,企业资金链立即断裂;有的企业担心减产会丢失市场份额,国外也有这种现象,例如产油大国沙特宁愿原油价格跌破50美元/桶也不肯减产,以保持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因为找不到出路,想熬过“冬天”再看看;有的企业考虑一旦停产,技术骨干外流,今后再复产就困难了;有的国企员工怕失业,也盼望企业继续运转。按两亿吨粗钢产能退出来概算,约有40~50万员工下岗,归宿何处?从行业外部看,银行不愿暴露出不良资产,继续向亏损严重的钢企“输血”;地方政府考虑大量减产或停产,会影响GDP政绩和税收下降,忧虑社会稳定出问题。以上这些因素阻碍钢铁大规模减产或停产,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以来,虽然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化解落后产能矛盾的政策,而始终未能奏效的原因之一,就是顾虑过剩产能集中释放会有风险。

 

3.2过剩产能的退出要具有平稳性和规范性。

 

以上这些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也不统统是空穴来风。2015年国内企业需要偿还银行的利息和债务规模达到7.6万亿元历史峰值,一些企业可能违约。实事求是地分析,大规模的过剩产能集中退出时可能产生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过剩产能退出可能发生如下风险:“首先淘汰落后产能,如果没有其他接续产业跟上,会导致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淘汰落后产能与新产能应是同步的,但在目前条件下,淘汰落后产能与形成新产能可能不同步,由此,导致产业和产品可能断档。再次,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下降。特别是对那些落后产能集中,又缺乏现代接续产业的地区来说,淘汰落后产能,将大幅减少财政收入。还有,金融信贷风险增加,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部分企业会破产,部分生产线会淘汰,由此引发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的风险,进而增加银行信贷的风险。最后,淘汰落后产能会淘汰部分企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下岗人员增加。”[5]以上这些分析,大体上也符合钢铁行业的情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就是要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过剩产能的风险。对此,《中国冶金报》2015112603版在“点评”过剩产能退出时指出:“要具有平稳性和规范化”,与上述观点是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

 

3.3 产能过剩矛盾化解的途径和方式探讨

 

产能过剩矛盾化解的途径似乎注意力在如何退出问题上,又聚焦在退出通道的设计上,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资产清算,二是债务偿还,三是员工安置。对钢铁行业来说,要摆脱困境,退出的粗钢过剩产能的规模是何底线?有专家说,退出一亿吨效果不明显;如果是取两亿吨,则评估其资产值约2万亿元,债务偿还约0.8~1万亿元,炼钢厂的下岗职工在40万人~50万人左右。以上数据仅供参考。落实到有关地区的钢企,也许要同政府、企业和银行进行协调。总之,这是涉及人、财、物的系统工程,而且保障退出职工的利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难题。例如,对下岗员工可以“劳务输出一批、走向市场一批、发展安置一批、经济救助一批、自主创业一批。”因此,必须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分阶段因地制宜而平稳有序实施。建议国家汇同有关部委成立专门机构,筹措资金,统筹安排各个行业包括钢铁行业在内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建议国家对钢铁行业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制定财税、金融、土地等激励政策,鼓励钢企在过剩产能退出的同时,加速新旧动力的转换,创新驱动发展。化解产能 过剩,除了设立“退出通道”外,还应当打造“前进通道”,就是要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实践,创新是引导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4、创新驱动发展是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我国各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钢铁行业在内,其产能过剩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是产能同质化严重,化解方式的最佳途径是加快培养接续产业也就是新的产业,这就是创新发展。美国当年钢铁产能过剩的时候,与之同步发展的有机械和汽车制造业,所以,将钢铁产能过剩的员工大部分转移到新的产业—机械和汽车制造业中去了。新的产业从哪里来?是从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附加值较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软件产品中发展而来。

 

攻克同质化是产品开发的突破口。以钢铁结构用钢为例,2015731日在常州召开的“高强度建筑用钢及钢结构应用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高强度是指屈服强度≥Q406MPa,然而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现状是:Q23531%Q34560%Q3904%Q4203%Q4602%,简而言之,<406MPa的的低强度钢占95%,可见我国钢结构用钢在低档次产品上同质化多么严重。我国目前开发抗拉强度为690MPa780MPa级建筑用钢,而日本已经在使用1000MPa级建筑用钢。减量化,轻量化用钢是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我国钢铁行业差距越大,也意味着转型升级的潜力和空间越大。低档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到某些高档产品同质化也同样严重,例如高钢级管线钢,汽车冷轧板等产能在我国各大型钢企都在生产,我国高钢级管线钢的产能达到1000多万吨,致使管线钢价格跌至与普通钢价格相差不大;冷轧汽车板产能1600多万吨,目前冷轧板价格指数下降至57.14点,价格大幅下降了1147/吨,造成这一高档产品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部分企业还亏损。在冷轧汽车板同质化竞争中,宝钢异军突起,开发出QP1180GA超高钢级新品种全球首发,标志着宝钢汽车板再一次站在世界先进汽车高钢级新高地。目前,宝钢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先进高钢级冷轧汽车板的钢铁企业,这是一个产品差异化、个性化的示范例证。不仅如此,从2000年开始,宝钢对汽车用钢轻量化先进成型技术是成套研究,如激光拼焊、液压成型、热冲压成型、辊压成型等系列用户实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广,带动了整个汽车零件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产品同质化的原因还要从企业自身的内因去审视。概括来说,有下列几种:1)是钢企类型同质化:生产型而不是服务型。以结构用钢为例:企业只单纯生产钢材(如棒材、型钢或板管),没有加工、配送能力,满足不了钢结构用户的多品种、多规格、不同尺寸的组装要求。然而宝钢有钢结构住宅进行工厂化制造的能力,从住宅设计,钢材生产、到工厂化加工、模块化组装到地产现场安装、内部装饰等,向用户交钥匙工程。再例如造船厂现在要求板带生产企业是按船体设计交付不同规格,不同品种和不同尺寸的钢板,即是要求钢企有加工配送能力;有例如汽车厂要求传动轴焊管厂交付传动轴/联轴器的装配成品;化工企业要求管接头厂交付管接头模块式组装件,等等。钢企向服务型转变有下列优势:a)避免钢材同质化恶性竞争,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产品附加值。b)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生产线),c)提高技术水平。例如钢结构住宅进行工厂化制造,船板加工、配送,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2)企业发展路径同质化:是规模扩张型而不是质量效益型:走盲目扩张的道路,产品没有特色;3)企业重组联合同质化:是向“做大”而不是“做强”进行运作,导致产能过剩,4)技术装备引进同质化:我国钢企重复引进国外技术装备的情况很严重,导致企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果雷同;5)出口方式同质化:以出口钢材为主,从国内市场竞争延伸到外贸市场恶性竞争,缺少资本输出,特别是技术(软件)输出的能力;6)技术开发同质化:只要有一家企业开发出新产品,国内同行企业群起而仿效;7)海外购并同质化:前一个阶段纷纷到海外并购铁矿资源,致使今日由于矿价猛跌而亏损严重;8)沿海布局同质化:大型钢企在沿渤海、东海和南海港口布局临海钢厂,其技术生产线的引进以生产高档板带为主,装备结构、产品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9)企业员工素质同质化:员工以普通技术性和操作简单型为多数。一旦下岗,培训、转岗的难度较大;10)融资渠道同质化:以贷款为主,上市公司和合资公司较少,因而负债很重。

 

简单归纳: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产品同质化,而产品同质化往往是由上述十种的企业管理等同质化现象导致的。因而,过剩产能的退出不是以企业停产、减产乃至关闭就算是结束了,而是要找到根源,消除弊端,面向未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钢铁企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2015119日在上海宣讲五中全会精神时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家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微观主体的创新,全国现有市场主体7000多万家,其中企业有2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三、四千万家,还有几百万农业合作社。国家要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创新上来。”[6]中国钢铁企业要着力于“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的建设,尤其是要努力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引领钢铁行业走出困境,走向钢铁强国的宏伟目标。


声明:该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布谷资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