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常规”货币政策并非是QE
半年之内三次降息、两次降准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强调仍然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部也强调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稳定实体经济的增长。
但经济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依旧令人担忧,2015年5月的数据显示,CPI增长率连续9个月不超过2%,PPI连续37个月同比下滑。接下来,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何去何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属于常规的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他强调,现在的常态已经不是过去的常态,而是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下常规的货币政策应该如何理解,一系列的措施又将如何有效地传导到中国的实体经济?
“常规”的货币政策,非QE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如何给中国的货币政策定性?
自去年11月至今,央行总共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并配合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增长,由于某些工具有数量操作的特征,有观点把这些措施与发达国家在出现危机后推出的量化宽松(QE)相提并论。
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6月表示,QE通常在短期利率到零附近时采用,基本特征是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发达国家的QE有的针对性较强,而危机后实行的其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特色甚至更明显,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某些重点行业与中小企业。
鉴于此,彭文生称,中国没有实行QE,短期利率离零还远,央行资产负债表近期也没有大幅扩张,而且我国的数量型工具与QE在运作机制和市场影响方面均有很大差异。但由于总量的货币政策过去几年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结构性效应,导致金融资源向部分扭曲部门集中,近期央行实行了一些“结构性”政策措施来纠正过去累积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的某些“结构性”货币政策有相通之处。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周小川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属于常规的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他强调,现在的常态已经不是过去的常态,而是新常态。
新常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改革了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就是说中国货币政策越来越多地要去依赖一系列包括物价机制、定量的政策工具结合在一起的常规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周小川认为,政策效果、资源分配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
总量宽松转为定向宽松
刚刚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5月通胀率降至1.2%,已经连续9个月控制在2%以内。
央行《2015年第2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59.5%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上升4.9个百分点。而对于下季度的货币政策,有45.8%的银行家预期为“趋松”,另外51.8%的银行家预期为“适度”。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近日表示,预计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会转向定向宽松,如抵押补充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力求解决经济中的特别问题,如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能力有限、政府支持新兴行业发展的举措,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中的潜在总体流动性波动等。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也在最新报告中指出,预计央行后续定向宽松政策可能成为主流,从而取代总量宽松的政策。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表示,要支持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有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出很大的麻烦和难题。一方面,需要允许这些行业平稳地做一些自身的调整,有一些行业甚至要从市场上退出。另一方面,要鼓励一些新兴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的创业企业、高科技行业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主旋律。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包括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和地方融资平台支出等在内的广义财政支出突然出现广泛和剧烈的下降,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可能逐步通过收入预期恶化等途径,对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产生次生性的负面影响。
全国财政赤字由2014年的2.1%提高至2015年的2.3%,2015年财政赤字规模扩大至1.62万亿元。此外,还包括中央财政动用上年度结转资金,并安排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地方债务置换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今年财政赤字率实际上升幅度大于0.2个百分点。
去年12月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对2015年的财政工作提出要求称,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
在2015年“两会”期间,楼继伟再次表示,顶住下行压力,不要出现断崖式,必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
实际上,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一系列财政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都充分显现了这种“积极”的态度。
6月19日,国务院发布《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下称《方案》)被认为是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又一有力推进。《方案》最大亮点是,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把“零钱”化为“整钱”,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
为了继续支持城投公司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特别是支持在建项目融资需求,防止资金链断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6月1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规范发展工作措施的通知》,鼓励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以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需求与国家重大融资需求,并对发行方式、信息披露等作出进一步规范。
此外,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首次提出地方政府可以发行专项债券。今年4月初,国家发改委连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导》等四个专项债券的发行指引,鼓励企业直接融资。近期财政部先后发布办法,对2015年专项债预算和专项债发行制度进行初步规范。
今年3月,财政部下达了首批1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置换债券额度,6月再次下达第二批1万亿元置换额度。截至6月17日,首批地方债发行接近尾声,包括江苏、新疆、湖北等多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到约1.13万亿元,其中新增债券发行规模为1592亿元,置换债券发行规模达到9700亿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