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放宽社会领域投资管理 更好激活力补短板惠民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一年来脱贫攻坚情况汇报,要求扎实做好今年脱贫重点工作;听取H7N9疫情防控情况汇报,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安全;部署放宽社会领域投资管理,更好激活力补短板惠民生;要求进一步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草案)》。
相关新闻:国发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调控基调或转向防风险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我国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
刘元春: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将持续筑底,2018年或是底部反弹的一年。中长期来看,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泉均出现不同程度减弱,全球化红利耗尽;工业化红利递减;人口红利随着人口抚养比底部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储蓄率的回落而发生逆转;“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潜力有所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底部可能跌破6.5%。
从中短期看,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增长动力依然不强、加上新政府上台后政策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欧盟除自身结构性问题外,还将受英国脱欧的进一步冲击,外需难有明显改观。因此,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仍有赖于内需,而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其走势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较为平稳;投资需求取决于基建、房地产、制造业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行业调整周期的变化决定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难以出现明显改善,稳增长的主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提速空间也较有限;而从产业发展方面看,新动力难以充分替代旧动力拉动经济增长,“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出现持续且有实质性的推进,决定了我国经济底部是否会达到;而在向服务型经济发展进程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事实将制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中国证券报: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是何种基调?
刘元春:2016年上半年,宏观调控明显体现了稳增长主基调,财政支出力度比2015年同期有所加快,基础设施增长持续保持高位,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等。但在政府主导力量带动经济企稳的同时,系统性风险有所扩大,债务风险凸显,房地产价格暴涨。因此,2017年宏观调控基调将由稳增长转向防风险。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性、市场化导向,调控目标从传统的关注价格水平转向关注资产价格泡沫、通胀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较以往有所调整,实际上是中性偏紧的效果,这从1月信贷数据中也可以得到验证。短期看来,我国不存在直接或整体加息的基础,不过,可通过操作其他货币工具达到间接加息效果。
未来一方面需适度稳定流动性供给,通过此项操作可防止杠杆反弹和累积,促进现有基建等项目顺利开展,稳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保持适度稳定供给流动性的同时,要保证供给渠道的透明性,引导市场主体进行长远规划,防止人为的短期流动性供给冲击。除此之外,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全面改革必须破题,必须建立统一和无缝隙的宏观监管体系,防止监管套利带来的各种风险。强化金融风险监控和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密切注视各种宏观金融风险指标变化,及时优化风险预警体系。短期内还应加强流动性监控,要高度重视流动性的结构性矛盾。
财政政策虽延续2016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表述,但今年会与市场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财政赤字规模可能与去年持平;另一方面,财政对于基建投入的增长速度有限,不是刺激而是稳健,今年不可能有进一步加码或刺激的财政政策。在财税体系未有总体改善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本身效用难以从根本上大幅改善。